戰前日本中等以上學校,從1925年以後就被加上軍事教練課程,並有配屬將校駐校負責軍事課程。以戰後臺灣熟悉的術語,就是學校裡的軍訓課和教官。這本來是1925年日本裁軍的配套措施,讓軍隊規模縮減後多餘的軍官有工作可做,但也成為日本走向軍國主義的重要一步。這些配屬將校擔任指導軍事訓練的教師,同時也監視學生行為,讓軍事管理滲透到教育場域。不過對學校裡的年輕男學生而言,在校或到演習場參加軍事訓練是他們相當期待的活動,每每在當時的畢業紀念冊中留下相當多的影像。
1937年中日戰爭全面爆發,除了開始有老師被徵召投入戰場,民防組織也開始做鞏固後方民心士氣的宣傳。其中一項宣傳就是飛行思想普及運動。這是由國防義會舉辦的活動,運用滑翔機載人飛行,體驗在空中為國效力的情境。《臺中師範寫真》中有幾張相關場景,拍攝地點和日期不明,但從當時得相關檔案可知識國防義會舉辦的飛行思想普及運動,已經畢業在學校服務的濱田忠毅也曾參加。
隨著戰局逐漸緊繃,越來越多年男子被徵召入營服役。濱田忠毅應該在1944年間被徵召,隸屬於臺灣步兵第二聯隊,駐地在臺南今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日本陸軍的聯隊相當於現代中華民國陸軍的營級單位。臺灣步兵第二聯隊於1907年授予軍旗,正式成立。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曾派遣至中國戰場。1941年返臺整補後,於12月編入第48師團,在太平洋戰爭序幕的南方作戰中被派往菲律賓作戰,此後聯隊主幹轉戰東南亞各地,最後在帝汶島迎接終戰。
1944年濱田忠毅被徵召時,進入的是補充隊第四中隊。此中隊的營房現為國定古蹟,原來是1912年間為臺灣步兵第二聯隊建立的永久兵營,現由成功大學歷史學系使用。濱田忠毅所屬的補充隊自組建至復員,都未離開臺灣前往其它戰場,最後在臺南迎接終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