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起歐美人致力於熱帶地區的山岳利用,英國屬地印度、香港的設施為其中翹楚。從空中俯瞰臺灣,可見五十餘座一萬尺〔按:日尺/台尺,合3,030公尺〕以上的高山峻嶺,但此前蕃人橫行,近來才有「高山熱」的現象。是以,若此處能得到完善利用,將成為不僅只本島乃至華南、南洋人士的一大樂園。照片是今年二月底七星山上的降雪。照片中央可看到白色的噴氣孔,伴隨著巨響噴發的景象極為壯觀。
【以上為寫真旁附原文】
臺灣因位於板塊接觸地帶,崇山峻嶺、峰巒綿延。清朝領臺時期,經營者對於主要為原住民活動領域的臺灣山岳地帶,大多將之視為「化外之地」而採取消極態度,直到清末才略為改變。日人治臺後,以測量、探險、研究等名義深入山區,在宣誓帝國領土延伸的同時,也引進近代登山的概念與技術。統治者一方面以軍事鎮壓山區原住民的抵抗,一方面透過媒體報導、學校教育,強化登山活動的優點,引發社會大眾對高山活動的興趣,帶起一波「登山熱」,應運而生的現象包括:登山組織的成立(臺灣山岳會)、登山活動的普及化(大眾休閒)、觀光意象的連結(登山案內)、設施整備(國家公園籌建)等。昭和6(西元1931)年,臺北市勝山吉作(ca.1900-?)經營之勝山寫真館編輯發行的《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以明信片「七星山的雪」紀錄了學生與愛好登山者聽聞七星山下雪,多達千人上山追雪的盛況。昭和7(西元1932)年發行的《臺灣寫真大觀》中,一張「七星山雪景」與此照所拍攝山景、角度完全一致,其說明文字寫道該寫真為:昭和7年2月底,從小觀音山所見七星山的雪景。其他散見於寫真帖、鐵道案內的七星山雪景,也說明了彼時大眾登山活動的活躍。
徐佑驊 -「111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