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高雄州高雄郡楠梓庄的大滾水山東方三十四町的滾水坪〔按:日制長度和面積的單位,一町約等於109.09公尺〕。這個平原中的大型泥火山,底部周長約六、七十間,高約四、五十間〔按:日制長度單位,一間約為1.8公尺〕,中央往上二間半處有特別明顯的圓錐狀隆起。噴發孔的直徑為三尺,從孔洞的頂端往下約二尺處充滿著厚厚的泥土。雖是間歇性噴發,但一旦開始噴發就有持續約一分鐘的巨大轟鳴聲,瓦斯氣體噴出的同時也會有泥漿往孔外排出。此地泥火山的規模是〔日本〕本國第一,恐怕在世界上也是無與倫比的。
〔按:原文「間渴的」應為「間歇(かんけつ)的」之誤植。〕
【以上為寫真旁附原文】
關於泥火山的景觀,早在清康熙年間就有記載其噴發的情景:「鳳山縣赤山裂,長八尺、闊四丈,湧出黑泥,至次日夜,出火光,高丈餘云云」。泥火山噴發並非真正的「火山爆發」,而是富含水分的泥岩層,由水和泥沙混合成泥漿,以外湧的地下天然氣為動力,地層斷層產生的裂縫為通道,使泥漿與氣體一起衝出地表,形成間歇性的泥火山活動;噴發口的泥漿逐漸堆積,依其堆積的泥漿稠度不同而有噴泥丘、噴泥盾、噴泥池、噴泥盆等。臺灣泥火山地形主要分布於臺南、高雄、臺東境內,以高雄最為密集,高雄的泥火山又以今之燕巢區最為集中,滾水坪就位於今之高雄市橋頭區和燕巢區交界。雖然泥火山岩漿不利於農作物生長,然著名的「燕巢〔珍珠〕芭樂」之所以具有無法複製的的酸甜口感,據當地芭樂農所言,正是來自泥火山的泥岩被雨水沖刷後,讓燕巢土壤富含礦物質所致。本張照片中一支雨傘立於其上,可能是作為比例尺之用的比對物件。根據「國家文化記憶庫」亦有收錄的同張照片圖說,標示照片拍攝於昭和6~8(西元1931~1933)年。
徐佑驊 -「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