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NCP2020-004-0006-100 排灣族石板屋

NCP2020-004-0006-100 排灣族石板屋

排灣族是臺灣蕃族〔原住民族,此處以原文呈現〕中,人口排名第二、僅次於阿美族,擁有人口四萬一千人。其居住區域分布於高雄州及臺東廳管轄範圍。照片是在高雄州轄下捕捉到的光景。他們的住屋大部分是以石板建造,因而其生活環境雖多在炎熱地區,但在石板屋中渾然不覺有暑氣,一入家門就有異常涼快的空氣撲面而來。蕃屋的入口處,總有如照片般原始、奇特的雕刻圖樣,他們每個人在雕刻方面都極具天賦。


〔按:原圖說文字旁有鉛筆字寫「十輯訂正の分」,顯示本寫真帖可能是系列刊物的其中一輯。〕


【以上為寫真旁附原文】




排灣族是臺灣南部原住民大族,截至目前(2021)仍在全臺原住民人口統計中排名第二。其族名最先來自伊能嘉矩(1867-1925)於西元1900年出版的《臺灣蕃人事情》中訂下的日文族名,而後鳥居龍藏(1870-1953)以「Paiwan」 記之,中文譯為「排灣」。排灣族主要有拉瓦爾(raval)和布曹爾(vucul)兩個亞族,前者分布於武洛溪上游一帶,屬於排灣族最北端,後者又以地域區別為布曹爾亞族、巴武馬群、大龜文群、巴澤敖群。排灣族的家屋,排灣語為umaq,其指涉的是建築物、地點,也是靈魂來時與歸去之所,換句話說,家屋不僅是其物質生活的體現,更是傳統文化保存與展演的重要空間,是極珍貴的文化資產。排灣族家屋,以石板為主要建材,間或使用木材、竹、茅草、土坯等,頭目、貴族、平民的家屋在規模、建材、裝飾紋飾上都有差異,例如:頭目的家屋在簷桁上會飾以人體、人面圖樣,平民家屋則無。明治37(西元1904)年,由森丑之助(1877-1926)拍攝的「排灣族來義社頭目及其住家」,三名排灣族男子蹲踞在傳統家屋前,其中一位是來義社頭目,一位是丹林社頭目,其背後的石板家屋就可見人體、人面的圖樣,其圖說寫道:「軒下に種々雕刻がしてありますこれで蕃人間の階級を表して居るのださうです(屋簷下的種種雕刻是用來表示蕃人間的階級)。」而有別於其他日治時期寫真,多有身著族服的族人站立在石板家屋前,《臺灣寫真通信》中的這張照片,在石板家屋前的男子戴著斗笠、穿著漢人服飾,儼然是漢人農戶的模樣,是否與明信片「耕作的原住民」(約1920年代發行的明信片套組之一)一般,是另一種呈現蕃人「漸漸有自覺,轉變舊俗而從事農耕」的意象也未可知。




徐佑驊 -「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