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熱帶醫學研究的早期微寫真 ─ 病媒蚊

臺灣熱帶醫學研究的早期微寫真 ─ 病媒蚊

日本人統治臺灣後,因瘧蚊而生的瘧疾(日文稱マラリア、麻刺里亞、malaria)對在臺日人造成極大危害,官方因此進行多樣的相關研究。由於瘧疾是由瘧蚊屬蚊子傳播的疾病,而瘧疾的傳播能力因蚊子的種類而異;分析蚊子的型態和生命史,因此成為病媒蚊疾病研究的基礎。例如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衞生試驗室,就有瘧蚊的飼養實驗。軍醫學校教官都築甚之助(1869-1933),亦於1902年發表〈瘧疾在臺灣流行事績(臺灣ニ於ケル麻刺里亞流行事績)〉報告和《瘧疾新說(麻刺里亞新說)》,後者含詳細的實驗室研究過程和成果。本系列照片即是在實驗室內進行病媒蚊試驗的實景照片,和將相機連接到顯微鏡進行顯微攝影的病媒蚊顯微照片(photomicrograph)。 



這一系列照片之首,是玻璃試管中瘧蚊(Anopheles)和家蚊(Culex)成蟲的停駐樣態。由此樣態,可分析蚊子的體位姿勢和停止現象,並利用上述特點區分蚊蟲種類和喜好,以進一步研究蚊蟲生態特性和防蚊措施。繼而為上述兩類蚊子,分別拍攝了其在顯微鏡下從卵成長到成蟲的身形變化生命史。其中,瘧蚊又包括「北海道產瘧蚊」、「臺灣產瘧蚊Ⅰ」和「臺灣產瘧蚊Ⅱ」三種。這些照片呈現了單一種類蚊子的生命樣態,亦可兩相對照比較異同。而藉由瞭解病媒蚊的型態、發育、行為與移動方式等諸特點,能幫助研究者進一步找出適合用以控制病媒蚊數量和相關疾病傳播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