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白川宮能久親王(1847-1895)是伏見宮邦家親王(1802-1872)的第9子,明治天皇(1867-1912)的叔父。臺灣在甲午戰爭割讓給日本後,由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接收臺灣,領軍來臺期間,於1895年薨於臺南。之後由臺南仕紳吳汝祥(1868-1941)獻地捐資,建設「御遺跡所」,後又建立拜殿祭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此「御遺跡所」於1902年成為「臺灣神社」的一部分,之後再逐步改建、擴大;包括1898年為告慰在臺亡故官兵而在臺南設立的「陸軍招魂碑」,也在「御遺跡所」擴建成臺灣神社的期間,被納入神社的社域中。 祀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臺灣神社,其建物是全然日式的木造神社;神社拜殿的參道前方有鳥居與注連繩,兩側有石燈籠,並有玉垣(環繞本殿周圍的木柵欄)作為社域與外界的區隔。然而,由於神社緊鄰民家,從本系列的照片顯示,無論拍攝神社本體,還是拍攝神社境域,總是可見到臺灣人的傳統家屋和臺籍成人兒童穿梭甚至遊玩其中。
本系列照片亦有多幅是拍攝1905年10月28日在臺灣神社(即「御遺跡所」)舉行親王在臺逝世十周年紀念的「能久親王十年祭」,和隔天(10月29日)也在同地舉行「招魂祭」的景象。這連續兩天的祭典,據統計有約3萬名的男女老幼從臺南、嘉義、打狗(高雄)等地前來參加。此一大型祭典期間,從照片可見有關醫療救護的「救護所」和人員器物配置情形;各地敬獻的「奉納」物品和人形偶劇展覽;神社的白燈籠和長幅白旗裝飾;神社參道上,手舉長槍的軍警隊伍列隊參拜,和參道兩旁人山人海、不分族群交雜站立著的觀看群眾;以及祭典期間,臺南市內幾個重要市街響應祭典而布置的裝飾盛景。
由於依日本官方說法,親王是因為臺灣的風土傳染病而逝世(一說是瘧疾);與此相關的醫療、衛生、疾病,也直接關連到本系列其他子題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