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子題以龍山寺(臺北市)、城隍廟祭典(臺北州大稻埕)、蕃婦織布(泰雅族)、水牛耕田(臺北市郊外)、浣衣(街頭風景)、收割稻穀(田園風景)、轎與轎夫(交通工具之一)、赤崁樓(臺南市)、賽豬公(臺北州轄下)、基隆河的家鴨飼養(臺北州轄下)等為重點展示。
從日本異文化角度「觀察」捕捉的臺灣「風俗」,大致有漢人(土人)的傳統建築、生活型態、交通工具等,以及原住民(蕃族)的容貌、服飾、工藝、歌舞等。這些觀察、觀看,有時是全新的文化體驗,有時也包涵與自身文化風景的比對,如表現鄉間婦女日常勞務的「浣衣」,早在日人登臺之初就有隨軍攝影師留意到此特殊「風景」,因此在一眾戰事實況中留下「臺北艋舺市街內池畔中國婦人的洗衣」的記錄,更不用說日後許多寫真帖、觀光明信片有完全相同或相似的圖像,足見其吸睛程度。另外如河邊人家指揮鴨群的「盛況」,大正12(西元1923)年裕仁皇太子殿下(1901-1989)來臺,臺灣總督府就特地安排至基隆河畔觀賞「本島人飼養家鴨」,讓此富有臺灣地方特色的風景,經過有意識的「挑選」進入皇太子所象徵的「帝國視線」。而永不缺席的「蕃族」元素則具有詮釋的多樣性,其形象的原始野蠻、文明開化與否,主要還是為了填補、完整殖民眼光所建置的臺灣風景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