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一趟特別獲邀的島嶼旅程

一趟特別獲邀的島嶼旅程


「1896年10月,福爾摩沙剛經歷一場動亂,表面上似乎平靜,但其實到處仍瀰漫不安…..」,法國駐日武官皮摩丹少校在其1900年出版的回憶錄《遠東紀行,一八九五~一八九八》回憶這段旅程的緣起這樣寫道。甫獲日本子爵的參謀本部次長川上操六將軍幾天後將要啟程視察福爾摩沙和漁人之島,接著轉往印度支那、緬甸等地訪問。同行者還有軍需總長,醫官,通譯等,「我個人很榮幸成為他出訪團隊的成員,直到他抵達印度支那為主」。全程陪同川上將軍的有伊地知上校、村田上校、明石少校、文職秘書關屋先生(其妻愛子的父親為曾任美國駐廈門領事及日本外務省顧問的法裔美國人李仙得);領隊的川上將軍曾參與甲午戰爭,在日本政府成立的「臺灣事務局」也曾擔任副總裁,直到1898年心臟病逝世,而其他幾位也都在後來留在臺灣擔任不少重要職位。



此時從基隆到臺北已有一條鐵路,是日本統治臺灣前就有,隊伍到了臺北後,皮摩丹少校碰到熟識的友人,在洋行工作的夏貝( Paul Schabert,也是這本寫真帖的原始擁有者),他終於放下心裡的不安,也開始拿起相機,來到外國人俱樂部及大稻埕商圈。離開臺北搭火車到新竹後,眼前的這條路即將轉往山路,那是一條艱辛之路的開始,需要很多抬轎的當地挑夫加入。過去由北白川宮能久領軍的近衛師團曾經駐足喘息之地,如曾是知府衙門新竹孔廟大成殿,日軍新竹守備隊兵舍,是此次必造訪之重地。從桃園、中壢、新竹、中港、後壠、苗栗、通霄、苑里,直抵大甲,進逼中臺灣。這一路都是山區,靠著男女挑夫抬著竹輿(轎)在河邊等待一一過河,此種竹輿是早期村落民間旅行的唯一交通工具,其材料全部採用竹子和竹籐組成,皮摩丹記錄著挑夫的交談、飲食和習慣。據之前日軍記載,山路沿途都有前清兵或客家義勇軍隨時突襲,本身打得十分辛苦,也是導致北白川宮能久將軍重傷致死的起因。他在嘉義大林所下榻的開漳聖王廟(安霞宮),即閩南人共同祖先的聖廟主祀開漳聖王陳元光,陪祀神明三山國王,是當地人信仰中心,卻是日軍所不知的。然而,皮摩丹少校的鏡頭關注的顯然是,這一座建造於同治七年(1868)的閩南傳統廟宇如何在當地深植民心。攝影家給了它一個正面特寫,一張十足地好的建築攝影,站在正殿前的日軍正埋沒在陰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