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淡水(臺北府轄下)

淡水(臺北府轄下)

淡水為臺灣八景之一,以風光明媚為人所知,在臺灣北部是無與倫比的美景。城鎮背倚大屯山系的山丘,秀麗的觀音山屹立在海面、扼守著淡水灣的出海口,東北方的大屯山如在夢裡般沉睡著。夕陽極美,日落之際站在小丘上,眺望著漸漸褪色的海港小鎮,讓人想起聖多明哥城的昔日榮光,不禁為興衰無常的歷史長卷感到悲戚。此處有海水浴場,高爾夫球場等設施。


【以上為寫真旁附原文】




本照片是從淡水市鎮望向對面觀音山所拍攝。從淡水方向看過去的觀音山,因主峰形似日本聖山「富士山」,而有「淡水富士」的美譽,沿襲自清代的「淡水八景」之一就包括觀音山的「坌嶺吐霧」。日治時期寫真帖中常見有「(眺望、遠望)觀音山」的主題,畫家鄉原古統在《臺北名所圖繪十二景》(1927-1930年)中的〈淡水河・觀音山遠望〉,也以觀音山為遠景,映襯著河面往來的小船。從寫真、繪畫到官方地景的選拔,不難窺見日人對於觀音山的偏愛與比附想像。17世紀以前的淡水,早有原住民在此生活數千年,直到歐洲勢力相繼來臺後,淡水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捲入海上強權國家的爭奪競逐。進入日治時期,淡水的航運價值逐漸為基隆港取代,但作為「臺灣八景」之一的淡水,旖旎風光始終是能讓文人、藝術家們寄情山水、文思泉湧的絕妙勝景,而有「詩美之鄉」的稱譽。昭和4(西元1929)年《カメラから見た台湾》中,編著者寫道「淡水港的異國情調讓人聯想到羅馬古城的景致」,正如本照說明文字所述,夕陽西下時觸發思古之幽情,讓人憶起西班牙人所建「聖多明哥城」。從藝術作品的角度來看,「淡水」是「臺展」中最常被描繪的臺灣八景。在構圖方面,一種是承襲自鄉原古統所畫的《淡水河》,以遠方觀音山搭配淡水河面與幾艘船隻的「山岳、河水、船隻」的組合;另一種則是以表現「大片紅瓦家屋與椰子樹、少許河水」為主要構圖。無論寫真、明信片或畫作,以山岳、河水、船隻、紅瓦家屋、椰子樹等物件,拆解其中一二再加以組合的過程,逐漸形構出定型化的臺灣形象。另外值得注意的還有,本照中右邊的「戎克船」,不僅可清楚看到船首的「眼睛」——戎克船到重要特色之一,還可與周邊小船(舢舨)對比彼此的船身大小、比例等。




徐佑驊 -「111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