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照片中肩挑麻布袋者,身著粗布衣服、短褲,將髮辮盤在後腦處者,是搬運貨物的挑夫,而一袋袋的麻布袋中盛裝的是粗製茶。
通常而言,茶農採茶後會先自家進行茶的粗製,將茶葉乾燥後以利於保存運送。粗製後的茶會裝入棉麻(多為赤褐色)製成之布袋,依70磅裝成一袋。裝茶的布袋可能為農家自備,也有由中介人向茶商借用布袋再提供給農家,不過多數的情況是茶商提供給農家使用。
由於臺灣茶葉的產地主要位於臺灣北部山地,以大嵙崁溪及其中流、基隆河流域之丘陵與高地為重要茶區,雖然與茶館距離不遠,但是由於產地地處山區,因此在種植、採收、茶葉粗製等工作外,也同時創造了其他的附加工作,如保障茶葉產地的隘勇、及粗製茶的運輸。運輸包含,利用水路從淡水河上游的基隆河、新店溪、大嵙崁溪運送至大稻埕,或是以肩挑的方式步行,從山區運送至茶館進行再製。1893年開始,新竹至基隆的鐵路,也分擔了部分運輸工作。
照片中的運送方式,則是其中之一的人工肩挑,挑夫搬運茶葉時,會將一袋茶葉分成兩包,扁擔一邊各挑負一個,從深坑、文山等茶區,翻越觀山嶺至六張犁,最後再送至大稻程。另外,基隆、宜蘭、新埔、尖山等地之茶區,則是會從各地以肩挑的方式,將茶葉運輸至臺北近郊,再以水路方式運至大稻埕。
從1896年的資料可知,擺街茶區每甲一萬欉生葉,可以收量20擔的茶葉,搬運費為一圓五十錢,僅占整體生產費用的0.9%,相比於製茶工人,工資十分微薄。
許仟慈-「110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