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照片中可以看到穿著較為體面漢人服飾,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以及身著形式各異的粗布衣、頭戴包巾的兩種人,推測分別是作為查驗茶葉收取釐金的人員,以及搬運粗製茶的挑夫。從背景是一袋袋茶葉堆放,及作者對於此照片的說明中,可以得知拍照地點應是拍攝於茶園到大稻埕途中,設立在臺北城外的茶釐關卡。
清代臺灣茶葉的經銷過程中,需繳納如茶釐及落地稅等稅。其中茶釐自1871年開徵,清政府設有茶釐局專管茶葉稅金徵收,原設於艋舺,並設分驗關卡於大稻埕。然因考量茶葉皆會經由大稻埕出口,在1891年移設大稻埕,其他在大嵙崁、三角湧等處皆設有關卡繳收稅金。
局員會依茶葉重量估算應繳的稅款,稅金以百斤做為單位徵收,完稅之後發給納稅證。通常而言,茶販繳茶釐和落地税是收成一批繳一次,茶釐局會在茶葉運送的途中設立關卡,運送茶葉時需要憑證通過關卡。有時可用茶屑抵釐金,一擔(約 100 斤)茶屑折合 4.12 元。另也有一說是挑夫將擔挑入市,隨即論斤抽收,交完茶釐後始各投行售賣。抽得的茶釐則作為撫墾經費,每年最多約可收銀多達六、七萬兩,此亦可見臺灣北部茶產業之興盛。
許仟慈-「110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