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薯園午景

NCP2016-017-0026_P001

一名頭戴斗笠的農人,蹲在蕃薯園的裡,照料著冒著煙的土窯,不時地添加乾稻草入窯,讓例如蕃薯等食物和炭火埋土中燘熟,這種在田間簡易、原始的烹飪方式,在臺灣早期的農業社會十分普遍,稱做「控窯」。在農人身邊便是大片的蕃薯田,而在畫面的後方則矗立了兩座圓形的茅草屋,尖尖的屋頂屋形式上呼應農人的斗笠的冒尖,還有一台「鐵馬」(腳踏車)倚靠在其中一座停放。從畫面中似乎可以得知,農人一天的作息,騎著鐵馬來到蕃薯園整理,近中午的時刻便堆起土塊來「控窯」煮食午餐,下午農務結束後再騎鐵馬返家,穩定而規律的農村日常。在畫面中,只有遠景處一根高高豎立的電線桿,暗示了農村即將面臨的現代化與機械化轉變。

劉安明於1960年左右便開始以紀實攝影的方式捕捉傳統農村的景象,早於1970年代「鄉土文化運動」,提供了後人得以參照的珍貴影像資料,例如此件作品中所種植的蕃薯,在二戰後的二十五年,因為百廢待舉,糧食不足,米價高漲,蕃薯不僅可以讓人吃飽,也可以做為豬的飼料,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成為穩定社稷,以及臺灣經濟起飛的幕後功臣。


魏竹君-「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