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三歲小孩討奶喝(授母乳的小孩)

NCP2016-017-0022_P001

在一個傳統房舍的門廊前,一位媽媽背對鏡頭蹲著,似乎在跟周圍的人聊天說話,與她相對的是她坐在地上的稚齡孩子,吸著母親稍稍微掀起的襯衫下的乳房,手環抱著母親的腰,一隻透亮的眼透過媽媽的身體和手臂間的空隙直往鏡頭盯著,好像得意又滿足地在說:「這是我的,你不可以來搶!」而坐在門廊的另一個男子頭似乎不以為意,對他們來說似乎就是日常的一景。

依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臺灣母乳哺育率近年來逐年下降,2022年餵滿6個月者僅佔4.9%,也因此政府一直希望能打造母乳親授的友善環境。研究顯示哺育型態從親餵轉型成瓶餵,是「科學母職」意識形態最明顯的證據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中西方都出現「科學母職」的推廣,認為女人需要科學家和醫師的建議,才能養育出健康的孩子。伴隨的是包括產婆、親餵母乳等傳統生育方式與知識的式微,並朝向生產與哺育醫療化的典範轉移。

在臺灣的脈絡中,科學母職的觀念是在日治時期的1930年左右開始引入,但是傳播的範圍多僅限於中上階層的婦女,因而未形成強勢的影響力。直到戰後1962年,根據政府統計資料,仍有94.5%的母乳哺育率。一直要到1970年代,生產模式逐漸從產婆接生的居家生產模式,轉變成到現代醫院的婦科生產之後,包含其他如配方乳的行銷、勞保開辦門診降低產婦醫療的經濟負擔等因素,科學母職與生育醫療化才逐漸影響到母乳哺育率的降低,這張照片攝於1963年,上述在母乳態度的轉變過程,可以提供我們閱讀它的社會脈絡。


魏竹君-「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