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赤牛垂涎

NCP2016-017-0009_P001

劉安明使用廣角鏡頭近距離、低角度的拍攝畫面中央的牛的正面臉部,牛的嘴巴與鼻孔因此顯得碩大,營造出牛頭逼近觀者空間的感受,嘴邊的毛根根清晰可見,皮膚粗糙,表情嚴肅。不料從其口中垂下的一條透明唾液,就像要甩到觀者的身上一般,替耕牛憨厚、吃苦耐勞的形象增添了一絲詼諧與輕鬆的趣味。

有別於常見的農夫與牛隻互動的畫面,劉安明選擇特寫牛的頭部,用牽牛繩暗示在畫面外的農夫。除此之外,在遠景處也有一名農夫微小的身影,畫面右側停放了數台機車,還有一根與牽牛繩繩交叉的電線杆,透露了農村及將邁上現代化與機械化道路的線索。

在1950年代的傳統臺灣農村中,耕牛是最重要的生產工具,既能犁田也能載運貨物,是農夫的最佳夥伴,因此務農的人家常堅持不食牛肉。1960年代開始,政府開始推廣農業機械化,以被稱為「鐵牛」的耕耘機取代耕牛,雖然一開始,因「鐵牛」的價格不斐而使得成效不彰,但自1970年代開始,臺灣的經濟因工業發展而起飛,鐵牛才逐漸取代了耕牛。

劉安明的紀實攝影並不完全擁抱「客觀的真實」,而加入了攝影家主觀的個人視角,表現出他對土地與農村生活的深厚情感。


魏竹君-「112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