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24-09-05 ~ 2025-01-05
臺北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301-303展覽室
展覽介紹

典藏開卷:日治時期寫真帖中的臺灣

日本治臺50年期間(1895-1945),治理、開發臺灣的過程,經由攝影術的影像紀錄,集存為一冊冊的寫真帖。「寫真帖」是一種以實體照片黏製或印刷製成的相簿,部分影像附加有簡單的說明或背景資料。內容多元的各類日治時期寫真帖,在日、臺統治從屬的政治現實牽動下,不管拍攝、出版者是官方機構或民間組織,皆不可避免地反映著統治者的殖民論述與展示意圖,呈現出特別挑選、布置下的「官方觀點」,成為當時殖民政績的宣導工具。但從文化資產的角度而言,寫真帖所收錄的豐富照片,同時也為臺灣的歷史、文化、經濟與社會發展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檔案,紀錄與見證了臺灣曾經走過的歲月歷程。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目前共計典藏了72冊的日治時期寫真帖,自2020年開始與大學院校、研究機構及文史工作者合作,針對部分寫真帖中的照片進行考據、研究與影像內容的分析與詮釋,並陸續轉化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方網站上的線上開放資源,與大眾分享。

本次推出的「典藏開卷:日治時期寫真帖中的臺灣」展覽,立基於鍾淑敏、沈佳姍、鄭麗玲、徐佑驊、陳文松及其團隊等專家學者的考據、研究、及詮釋撰述成果,從6部(計9冊)寫真帖中精選超過350幀影像,提供觀眾進入影像細節、照片歷史典故的開卷體驗中。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本展以寫真帖中的人、事、時、地為經,照片的分類內容為緯,以有圖、有文、有介紹的方式,讓大家能透過影像,描摹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情境及生活樣貌,了解這片土地當時的自然風光、風俗文化、豐富物產,以及在殖民統治下的城市基礎建設、衛生防疫實況、農業水利設施、產業開發、港口及交通建設的多元梗概。



寫真帖介紹:

《行啟紀念寫真帖》—帝國殖民成果巡禮

《行啟紀念寫真帖》分為(一)、(二)兩冊,共集結了386幀照片,紀錄了日本當時的皇太子裕仁親王於1923年(大正12年)4月16日至27日期間,在殖民地臺灣為期12天的視察行程。裕仁當時搭乘御用軍艦「金剛」出海至臺灣,並以臺灣總督府特造的臺鐵「御召列車」為長程陸路交通工具,行程由北部的基隆起始,一路從臺北、新竹、臺中、臺南至高雄、屏東地區,且跨海至澎湖後,再回轉政經中心臺北。此行目的,旨在巡視殖民建設成果、宣揚帝國權力教化,日本稱之為「臺灣行啟」。

促成此次行啟的是時任第八任臺灣總督的田健治郎;當時駐臺日籍官員為迎接東宮皇太子的到來,不僅仔細布防、嚴陣以待,更窮盡龐大的人力、物力規劃安排。在中央、地方及民間的全體總動員之下,此「臺灣行啟」成為百年前轟動全臺的大事。日本殖民政府為了強化宣傳臺灣治理政績的目的,在裕仁抵訪各處時,皆安排攝影師隨團拍攝,以影像詳細紀錄這段過程,呈現臺灣在日本治理下的各種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建設成果。「臺灣行啟」以不同照片製作與印刷流通方式,留下眾多版本的寫真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的《行啟紀念寫真帖》,為研究彼時日本在臺的殖民地政經關係以及裕仁皇太子巡訪臺灣過程的重要影像史料之一。

《行啟紀念寫真帖》顯示的行程中,除了政、軍單位及正式儀典外,也安排裕仁參訪臺灣重要的樟腦、蔗糖產業製造過程,並觀賞具在地風土內涵的划龍舟活動、傳統養鴨景像等,亦包含宣揚日本文化傳統的神社參拜及相撲表演等;寫真帖中也出現許多皇太子所到之處萬人空巷、民眾爭相目睹的景況照片。這些歷史紀錄透過一張張影像,召喚著百年前的歷史現實及時光記憶。

(302展覽室)



《大正八年台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日治時期的霍亂防疫實況

1919年,虎列拉(霍亂)在臺灣爆發大流行;《大正八年台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寫真帖,即是由當年處於防疫中心的臺灣總督府臺北廳將防疫期間的照片集結成冊,是目前關於日本時代衛生防疫行政難得一見的實況攝影紀錄。

世界性霍亂在1919年大流行,當中國沿海出現霍亂案例且日漸增多時,日本殖民政府即有警戒。然而,同年7月,霍亂忽然在澎湖、基隆、臺南廳鳳山各港口發生一例,接著以臺北和臺南為兩大核心,從海陸路向外擴散。在北臺灣部分,當時有數百名的檢疫委員(指衛生人員)投入,從臺北、再到基隆、汐止、松山、士林等各區域東奔西走,致力於救治防遏霍亂。但彼時的霍亂疫情是歷年未見的慘重,僅從8月中旬起到9月上旬約一個月時間,病亡者包含了來自日本內地的62名、臺灣本島人1,296名之多。面對霍亂疫情,臺北廳當時設置了345所交通遮斷處、32所隔離病舍、21所健康者收容所;北臺灣另有8廳動員了大量人力來協助臺北廳防疫。

此寫真帖呈現出日治時期霍亂防疫的執行狀況,包含海港檢疫、檢體檢疫、政府公告、衛生宣導、環境清潔、疫苗注射,以及隔離、消毒、封鎖、收容、安置等防疫實況,同時也有被隔離者苦悶的景象及遺體埋葬等場景,實際情況恐怕是照片亦無法再現的慘烈,也提醒著剛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的當代人,一個歷史迴返的借鏡與對照。

(301展覽室)


《臺灣寫真通信》—南國勝景指南

「寫真通信」為日本報刊媒體中,以攝影照片為主體的圖文訊息報導。《臺灣寫真通信》即是以新聞報導的模式與脈絡所製作的一本寫真帖,共收錄了120幀照片,內容為臺灣北、中、南、東部,以及離島澎湖等地的風景名勝、著名的建築、產業設施、特殊的動植物、地理樣貌或人文風俗等,每幀照片皆隨附文字圖說(題名、地點、內容描述),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傳遞關於臺灣的種種訊息。

本寫真帖中有著大量關於臺灣風景名勝、特色物產、風俗文化的報導,包括臺灣從荷治時期以來遺留下來的古蹟、清代漢移民傳承而來的民間信仰活動、原住民傳統聚落介紹,也有日治時期所營造的近代化市街與公園樣貌照片、傳達統治力量的建築地標、殖產興業的農林漁鹽等產業開發,以及1927年經媒體發起、由民眾票選、專家及官員決選而出的「臺灣八景、十二勝、二別格」等。特別的是,每張照片皆可獨立成篇,多幅文字圖說中,有的標榜該地風光明媚、適合遊賞,有的則細述該地點需要留意的交通方式、費用,部分甚至在文末出現「如此美景不容錯過」、「無論如何必須一遊」等類似推介旅遊觀光的宣傳標語。

《臺灣寫真通信》的內容包羅萬象但編排邏輯鬆散,可以推測此寫真帖的圖文是在新聞報導的結構下陸續編輯。對比其他1930年代的寫真帖,不乏有圖文幾乎一模一樣的內容或主題相同的圖像,可以推測此帖應為1930年代左右出版。此外,亦顯示了這些不斷出現的臺灣「風景」,在日治後期正透過不同管道的媒體被一再的形塑、強化其「代表性」,使此類影像在有意無意間被賦予了向日本國民廣宣殖民地臺灣的樣貌以及施政成效的報導功能與意義。

(303展覽室)

  • 《行啟紀念寫真帖》:帝國統治意象

    《行啟紀念寫真帖》:帝國統治意象

    《行啟紀念寫真帖》:帝國統治意象

    「臺灣行啟」為日本最高皇室規格的殖民地視察,視察地點的揀擇,自然呈現出一種帝國視野,旨在伸張皇權及鞏固殖民地政權,並凸顯統治權力。本子題呈現的影像包含以下四種類型:彰顯統治力量的軍事設施及軍方據點,代表政治權力核心的府、州、廳官舍建築,顯示帝國神道設教及天皇統治威儀的神社,以及代表上位者巡禮意涵的民眾夾道奉迎等。

  • 《行啟紀念寫真帖》:交通、產業及農工商經濟

    《行啟紀念寫真帖》:交通、產業及農工商經濟

    《行啟紀念寫真帖》:交通、產業及農工商經濟

    殖民政府為宣揚經營臺灣的成效,在行程的安排上,以當時興築有成的臺灣鐵道列車為長程陸路交通工具,一路並擇經重要都會的主要商業街廓,藉以呈現「進步繁榮」的民生經濟與社會發展狀況。在農工商業部分,為展示臺灣農產狀況與商業整合成果,以及制度化的殖民地產業狀況,入圍巡訪的產業在當時的臺灣皆為一時之選,包含製糖業、林業、製鹽與專賣事業等大型事業。

  • 《行啟紀念寫真帖》:教育施政成果

    《行啟紀念寫真帖》:教育施政成果

    《行啟紀念寫真帖》:教育施政成果

    日本殖民政府將教育當成重要的統治手段,以規訓人民的意識形態,加速同化並認同統治政權。學校作為推展國家殖民政策最佳的協力者,是裕仁皇太子「行啟」不可或缺的參訪重點。總督府在行程中特別安排參觀臺灣各地、各領域的「最高學府」,如:醫學專門學校、師範學校、高等商業學校、高等農林學校、各地中等學校及高等女學校等,並觀覽在甫完工的臺北圓山運動場辦理的全島學校聯合運動會。

  • 《行啟紀念寫真帖》:在地風土及人文景緻

    《行啟紀念寫真帖》:在地風土及人文景緻

    《行啟紀念寫真帖》:在地風土及人文景緻

    為了使裕仁皇太子能快速了解臺灣相對於日本的異民族文化特色,富含在地風土內涵的臺灣傳統民藝、代表臺灣意象與南國風情的景緻,亦出現在總督府所安排的緊湊行程中,例如傳統養鴨的漢人生活,以及清樂、提燈行列、舞龍、七爺八爺、南北管、詩意閣、划龍船等民俗或文化展演活動。

  • 《大政八年台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防疫行政

    《大政八年台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防疫行政

    《大政八年台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防疫行政

    防疫行政:檢疫事務所1919年虎列拉(霍亂)疫情發生,臺灣總督府臺北廳就責成設置檢疫事務所,以從事檢疫預防等防疫業務。由於是臨時成立的暫時性單位,加以當時衛生事務係屬於警務課的管轄範疇,因此檢疫事務所可能就順勢設置在臺北廳警務課內。

  • 《大政八年台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防疫措施

    《大政八年台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防疫措施

    《大政八年台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防疫措施

    防疫措施:海港檢疫、檢體檢疫、衛生宣導、環境清潔、疫苗注射1919年當境內的霍亂疫情一發生,臺灣總督府即快速設置一個中央級的防疫機關,規劃詳細的防疫方法,通告海港檢疫所和各地方執行。其方式包括:一發現患者,就以其疫病發生路徑為中心,盡量普及其周圍的預防注射;對旅行者和內臺航運的船員厲行預防注射;在船舶出入港口時,檢查相關人員有否有帶菌,或有無預防注射完了證明書等。若臺北廳或周圍的宜蘭廳等處發現疑似病患,檢疫人員會將檢體遞送至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衛生部或是警務局衛生課管轄的細菌檢查室,檢查是否帶菌。另,對民眾發布公告,告知政府的防疫作為,並要求民眾配合進行大掃除等。此外,為了預防霍亂擴散,主要措施是盡量普及預防注射,除了海事等人員和接觸患者人士是被強制接種,其他人則是採取鼓勵接種。

  • 《大政八年台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疫情處置

    《大政八年台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疫情處置

    《大政八年台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疫情處置

    疫情處置:消毒、隔離與封鎖、收容與安置霍亂疫情爆發後,一旦發現帶菌者或傳染病患者,官方指派的檢疫衛生人員就必須依照官定流程,小心處理。當時的處置作為包含:以特定的方式移動患(死)者,避免擴大傳染。以既有的傳染病院隔離與安置患者;興建臨時的隔離病舍和健康者隔離所,分別安置患者和健康者。對傳染病患,尤其仍住有傳染病患的患家,實施隔離、封鎖、交通阻斷,並派員24小時輪班監視。患者死後,經仔細防護和消毒後進行搬運,最後葬至傳染病專用墓地。以及派員四處蒐查是否有被隱匿的患(死)者,避免疫情擴散。

  • 《臺灣寫真通信》:名所舊蹟

    《臺灣寫真通信》:名所舊蹟

    《臺灣寫真通信》:名所舊蹟

    名所舊蹟:臺灣的古蹟與文化臺灣歷經荷蘭、明鄭、清代等不同的政權統治及移民墾殖,加上島上各原住民族之部落傳統,造就了文化上的多元風貌;在日治時期這些文化系譜亦經由實際的田野調查被記錄了下來。本寫真帖中有大量關於臺灣風景名勝的照片與報導,在史蹟部分,收錄了臺灣400年來開拓發展所留存的許多古蹟,包括荷治時期的熱蘭遮城遺構、赤崁樓,明鄭時期的開山神社,清領時期的艋舺龍山寺、頂泰山巖、大龍峒保安宮、林本源庭園、左營舊城、澎湖馬公順承門等。

  • 《臺灣寫真通信》:臺灣新形象

    《臺灣寫真通信》:臺灣新形象

    《臺灣寫真通信》:臺灣新形象

    臺灣新形象:八景、十二勝、二別格1927年由《臺灣日日新報》舉辦的「臺灣新八景」募集暨票選活動,在發掘臺灣自然美景的宗旨之外,更在於日本官方試圖重新塑造有別於清領時期的新「臺灣八景」,以帝國殖民政府經營下帶有進步、文明意味的八景,重塑臺灣的新形象,作為向日本母國、國際世界以及島內民眾推廣觀光、宣傳臺灣的新標籤。臺灣總督府積極運用官方與媒體的傳播力量,並在攝影技術及印刷出版進步發展的推波助瀾下,「臺灣八景」與「臺灣十二勝」的照片及文字描述,在1927年的票選活動之後,於各類傳播媒體中頻繁出現,並成為臺灣標誌性的景色。

  • 《臺灣寫真通信》:南國獵奇

    《臺灣寫真通信》:南國獵奇

    《臺灣寫真通信》:南國獵奇

    南國獵奇:日人眼中的臺灣異國情調一些臺灣本地人司空見慣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日常,如溪邊洗衣、養鴨人家、或是水牛耕田、臥室擺置等,是環繞在島嶼日常中的人事景物,尋常而自然;但在當時統治者日人的眼中,卻有著十足的文化衝擊與獵奇感。而各種臺灣之最、奇特事物的訊息介紹,也以一種異國情調的角度,成為頗受青睞的報導類型。這些他者眼中的臺灣風情,在這本寫真帖中以豐富的圖文,勾勒出鮮活的殖民地情貌,並以評介、導覽的角度,鼓勵讀者值得一遊、「不容錯過」。

  • 《臺灣寫真通信》:豐饒之島

    《臺灣寫真通信》:豐饒之島

    《臺灣寫真通信》:豐饒之島

    豐饒之島:臺灣的物產與資源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對臺灣的拓殖,以獲取資源為重要目的。以臺灣的豐饒殖產為中心所開展的經濟建設是治理的重點,臺灣的米、鹽等民生基本物資,蔗糖、青果、茶葉、蓪草、蘭花等經濟作物,乃至於林材、樟腦、油田天然氣等具戰略價值的資源皆成為重要標的。這些農、林、礦的相關產業在官方及私人資本的大力投入下,導入新技術及現代化工廠設施,使得產量、質量得以提升,加之水利、運輸等基礎建設改善,獲取的利益成為支持日本本國工業發展的後盾之一。而殖民政府亦透過照片、媒體報導等多種管道來宣傳臺灣豐富多產的形象,呈現殖民地經營有成、產業興盛的風貌。

  • 《臺灣寫真通信》:建設治績

    《臺灣寫真通信》:建設治績

    《臺灣寫真通信》:建設治績

    建設治績:城市與公共建設城市與大型公共建設、殖民地的行政機構,一向是臺灣總督府對外宣傳並展示統治權力及治理能力的要項。日治時期為改善臺灣傳統城市道路曲折狹窄、環境衛生不佳的狀況,實施了都市計畫及市區改正,出現了近代城市中寬敞筆直的道路、圓環、公園、下水道等公共設施,對於建築物的起造亦有相關規範,更新了臺灣各地大城市的公共空間與樣貌。各地城市市街與公共空間,以及總督府、地方州廳、首長官邸等代表統治權力的建物,經常出現在各類寫真帖、名信片、報紙等媒體中,以傳達一種管理的、進步的、可遊、可居的邀請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