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22-12-21 ~ 2023-02-28
臺北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301、302、303展覽室
展覽介紹

「聚現:111年全國美術展攝影類」為「全國美術展」自民國100年開辦以來,首次的攝影類得獎作品巡迴展。「全國美術展」係由文化部指導、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之競賽型展覽,以徵件、評選、獎勵、展覽的審查與鼓勵機制,提供藝術創作者一個相互切磋與創意交流的平臺。自此展開辦以來,攝影類始終是參賽數量最多、競爭最為激烈的類項之一,並展現出活躍的創作動能;「全國美術展攝影類」,亦逐步成為臺灣攝影創作社群至為關注的公辦指標性賽事。

本屆(第12屆「全國美術展」)攝影類作品經過嚴謹的評審過程,計選出金、銀、銅牌奬作品各1件及入選獎作品16件,共計19件得獎作品。這些作品在內容及形式上,顯現出參賽者朝向議題性、觀念性、實驗性、組合式影像群的多元創作趨向,以及亟思開拓攝影類型、語法的創作嘗試。本屆脫穎而出的作品不僅表述了每位藝術家歧異的個人經驗,亦具體而微地顯影他們對生活環境探索、城市地貌研析、社會議題解譯、自我內在觀照等不同面向的創作焦點與取鏡視角。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以「聚現」為題,採獨立展覽形式呈現本屆「全國美術展攝影類」17件得獎作品,除了註記其投件踴躍的美術賽事性格,也喻指本展在匯聚、呈現臺灣近期攝影創作趨向與多元表現形式的展會功能中,所持續扮演的鼓勵創作風氣、拔擢優秀人才、促進攝影理念對話的積極角色。

更多展覽作品

null
  • 〈建築研究〉
    〈建築研究〉戴震東2021

    〈建築研究〉

    「建築研究」作品包含九座城市建築物的側面圖,以畫面中心的圓為基準。在形式上,以「對稱」作為主要手法來呈現;在色彩上,以光影間的輕重緩急來呈現流動時間中的「靜」與「動」, 進而使圖像建築有了時間的維度,期盼觀者能體會到其中的禪意。

  • 〈移動的光陰承載〉
    〈移動的光陰承載〉何永順2021

    〈移動的光陰承載〉

    這是一位臺灣女性的故事,平時腳踏車就是她的生活一部分,她可以騎著腳踏車到每個地方去,上面總是會放著關於生活的物件,這些物件總是伴隨她,同時也刻劃出她的生命樣貌。

  • 〈沒有明天〉
    〈沒有明天〉張育誠2021

    〈沒有明天〉

    「沒有明天」系列,探討集體想像所形成的平行異域。 臺灣各城市裡總有零散四處的異國花園,皆源自設計者與觀眾片面的浪漫想像。那一座座明知虛假又令人深陷其中的人造布幕,早已自成一格成為完美的擬像。基於這絕美凝視的召喚,作者輔以中世紀愛情軼事與多聯幅畫作排序,在現實中打開一道狹縫,精心完現那迷戀他方的幻景。

  • 〈潮退了〉
    〈潮退了〉翁清雅2021

    〈潮退了〉

    潮退後沙灘露出被漁網纏住的枯木,張開像是會吸取靈魂般的大口, 表達對海洋污染的無聲抗議。

  • 〈壓力〉
    〈壓力〉高瑞聲2021

    〈壓力〉

    心中充塞著矛盾、對立,恐慌、勞累不斷堆積,好像快要窒息,無處宣洩的壓力,吞噬著身體,荒園紅牆上風化斑駁開裂的縫隙,流淌的水漬黴跡,記錄著我心底迸爆的痕跡。

  • 〈消逝中的家園〉
    〈消逝中的家園〉周永忠2020

    〈消逝中的家園〉

    家是家族聚合的源頭,建物是「家」外在的象徵,但生活在這建物中數十年時光,建物也見證了家族的悲歡離合與生命記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園記憶與家族情感,當自己努力建立合法居住多年的家園,因政府政策的緣故而遭徵收拆除,是許多居住在這家園土地者心中的痛,藉由這作品呈現記憶的流逝感與無法回復的家園意象。

  • 〈阿嬤那個年代的「水協仔」〉
    〈阿嬤那個年代的「水協仔」〉顏如玉2021

    〈阿嬤那個年代的「水協仔」〉

    汲水泵浦又名「水龍」、壓水井。 由於必需用手上下扳動一支木棍,手上下扳動這個動作叫「拹」,所以老一輩的台灣人都稱之為「水拹仔」。聽阿嬤說:「早期用水不如現在方便水龍頭打開就有源源不絕的水源。若要取出井水或地下水得依賴它。在那個農業時代的庶民日常用水「水協仔」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角。隨著時代科技進步,目前還有少數地方保留這種裝置。

  • 〈游刃有藝〉
    〈游刃有藝〉羅素秋2021

    〈游刃有藝〉

    當廚用鋼刀與生活食品密切接觸後,因水分流串、油漬黏合、風化乾凅、毛細現象、光影折射等等,產生變化萬千卻又是唯一僅有的游刃藝術;身為藝術工作者,平日雖也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在防疫期間,於生活周遭亦能盡情創作,「游刃有藝」增添無垠光彩。

  • 〈平凡的偉⼤〉
    〈平凡的偉⼤〉吳文玲2022

    〈平凡的偉⼤〉

    靜夜暗巷,頭燈的微光劃破寂靜,引領工作人員順利地出任務,勞動的身影夾雜著汗水與專業技能,靜巷換上了夜幕黑的新衣裳,高貴而典雅,工作人員不忘增添些許白色的線條和色塊,簡約又高尚,美極了。天微微亮,這城市醒了,煥然一新的巷道,讓用路人能夠平順地在城市中生活,須歸功於微光中偉大的工作者。

  • 〈傳統市場抗疫之道〉
    〈傳統市場抗疫之道〉呂福星2021

    〈傳統市場抗疫之道〉

    自從Covid-19誕生以來,全世界各行各業遭受前所未有的災情。不管經濟的 蕭條或是醫療的衝擊,再再影響週遭環境。病毒從Covid-19, Alpha, Delta, Omicron,…一再演變。台灣從桃園過境旅館, 萬華華西街, 醫院, 桃園清潔公司, …等等,都受到波及。本人就以傳統市場的攤位,他們是如何抗疫的行為拍攝一組照片,做為一個紀實紀錄。

  • 〈臨界風景〉
    〈臨界風景〉朱立葦2020-2021

    〈臨界風景〉

    三不五時,大自然的樂音迴盪耳際,美景浮現腦海。曾幾何時,人們恣意或不經意,已在它身上留下印記,傷痕累累。輓歌已不斷泣訴,怒吼已箭在弦上;好山好水不復見,枯山枯水現眼前。這是逗號,還是句點,全在一念之間。

  • 〈光明  光〉
    〈光明 光〉吳以平2021-2022

    〈光明 光〉

    《說文解字》:“光,明也。” 象徵溫暖和希望,同時妝點出瑰麗的人間美景。在都市化的過程中,廟宇因應環境而改變,或者隱身於巷弄之中,或者與高樓大廈比鄰,已然融入常民生活中。 廟宇不僅有精緻的建築,是神明的殿堂,也是信徒的信仰中心。 不論何時,廟宇空間永遠在溫暖的光暈中等待普羅大眾,提供慰藉和心靈寄託。

  • 〈片刻滋味〉
    〈片刻滋味〉林肇圀2021

    〈片刻滋味〉

    在日常生活環境中,大多是習以為常的景物。但靜下心來,卻常有另一種觸動,或許是視覺、也可能是心靈的契合。擷取這些片段,再以2張或3張併置的方式重組,呈現更豐富的滋味。

  • 〈形  偽〉
    〈形 偽〉黃元煜2021

    〈形 偽〉

    殘荷枯枝是盛夏遺棄的美麗,蜷曲垃圾是人類丟棄的價值,殊途同歸於冰冷水池,曲折不堪形體,是控訴時間的摧殘,本作品取殘荷枯枝的曲折線條與垃圾不規則的形體,併貼擬態呈現水墨的行雲流水視覺,看似詩一般畫意卻是戲鬧的謊言,是虛像取代了真相,殘荷、垃圾、書畫相互呼應,形體的偽造與被偽造,是現實環境諷刺的反思。

  • 〈山、港、町、鐵〉
    〈山、港、町、鐵〉張哲榕2020

    〈山、港、町、鐵〉

    以現地拍攝的方式,透過平板電腦中的老照片穿梭時空,創造出古今並存的畫面。「山、港、町、鐵」為高雄哈瑪星周遭「壽山、高雄港、新濱町、湊山下町」,昔日繁榮的金融街區與港區。看見隨著歲月消逝的港區鐵道、曾是神社的忠烈祠、漁港的勞力更替等轉變,鑒古觀今。《增廣賢文》:「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 〈城市抽象調色盤〉
    〈城市抽象調色盤〉林芳英2021

    〈城市抽象調色盤〉

    都市中的現代建築形貌各異,卻不外乎黑、白、灰。將台灣都市中難得具有簡單線條的彩色建築牆體,透過鏡頭不同的視角,構圖中再帶入藍天,把自然與現代建築融合,呈現出猶如調色盤般的幾何色塊,藉此傳達個人對當代攝影的表述。

  • 〈歲月的過客〉
    〈歲月的過客〉吳昌明2021

    〈歲月的過客〉

    即將被拆除的舊屋,每個房間都有著一段故事,屋中的主人雖然已經搬離,但凌亂與遺棄的家具還留在屋內,彷彿還有生活的味道,屋內每一片牆與痕跡都是回憶,擋不住歲月的侵蝕,如今只剩下斑駁的舊牆與面對拆除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