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23-03-18 ~ 2023-07-30
臺北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301 ~ 303、305展覽室
展覽介紹

策展人/章光和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說:「在本質上,一張照片永遠無法像一幅畫一樣完全超越它的主題。同樣的,一張照片也永遠無法超越它的視覺本身──然而在某種意義上,這卻是現代繪畫的終極目標。」  脫離視覺符號的依附,擺脫一張照片必須要有可以辨識的事物,探討抽象的攝影裡所有可能的閱讀觀點,我們找尋看向鏡中抽象之眼。

「抽象之眼」希望可以透過以下4個命題形塑抽象攝影的合理性與可能性。包括:一、「非象具象」:攝影的具象敘事裡面缺乏日常熟悉的符碼,進而轉變成抽象視覺。這抽象的視覺如何引發出敘事的蛛絲馬跡,成為一種「英雄式的觀看」,獲取掌聲,進而產生一種閱讀抽象攝影的可能。二、「理性與感性」:從抽象繪畫的創作途徑,由色彩與造型直接切入到一種理念當中,是理式的極限之美,還是感性的情懷?這裡由抽象繪畫觀點看向攝影的心靈試探,在游離抽象的氛圍裡感受藝術家要表達的到底是壓抑還是宣洩。三、「完形」:完形心理學裡「視覺場」的概念認為人類對於任何視覺圖像的認知,是一種經過知覺系統組織後的形態與輪廓,而並非所有各自獨立部份的集合。透過接近性、相似性、封閉性、連續性與對稱性等相當有趣的視覺認知因素,觀者在非符號間尋找符號的意義,最終以更直覺的「完形」視覺投射在作品上,如此產生了圖形的解讀趣味。四、「物介質」:攝影的呈現相當依靠媒材發展,隨著時代科技不同影像的呈現也日新月異。從攝影媒材裡延伸出一個材料物體系,媒材介質充滿了抽象的視覺的可能性,如何解放媒材本質上獨特的視覺,就是抽象攝影產生的起始點。

「抽象之眼」這個策展命題意思是攝影之鏡頭裡不只有報導的敘事、生活的敘事,也存在著一種攝影者自己或呢喃或咆哮的視覺表達。它引導我們迎向一個新的看的領域。潛藏著一種自我暗示,自我覺醒的提示,讓觀者以一種創作者獨有的眼光去欣賞,去了解這一次展出的抽象作品。

  • 非象具象

    非象具象

    非象具象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說,基本上攝影家被認為,應當不只是如世界本來的樣貌去顯示這個世界,應該透過新的視覺判斷,創造出激起興趣的力量。所以「攝影式的觀看活動」,意味著一種在「每個人都看到,卻把它視為太尋常之物以致忽略的東西」裡頭發現美的才能。「非象具象」意指在平日如常的一般事物「非像」裡看出一種「具像」巧趣,看出一種寓意,看出一種不是一般的視覺來。

  • 理性與感性

    理性與感性

    理性與感性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說:「當一張照片記錄被看到的東西時,在本質上總是會指涉到那些沒有被看到的東西。他是從連續的時刻裡孤立、保留並呈現了某一瞬間。」,「繪畫詮釋世界,將世界轉譯成繪畫的語言,但攝影卻沒有自身的語言,學習閱讀攝影就和學習閱讀腳印或心電圖一樣。攝影處理的語言是事件的語言。它的所有參照都在自身外部,連續性由此而來。」觀賞抽象攝影,我們在片斷的影像裡,從外部的參照得到理性與感性的呼應。

  • 完形

    完形

    完形

    19世紀物理學假設重力場、磁場內的元素因共鳴而凝聚在一起,完形心理學受到此一理論影響,也認為人們知覺世界裡也存在有一「視覺場」。其認為人類對於任何視覺圖像的認知,是一種經過知覺系統組織後的形態與輪廓,而並非所有各自獨立部份的集合。感知一朵玫瑰花除了單純的形狀、顏色之外,對於玫瑰花的經驗與印象也都會加進我們對於它的感知裡面,形成一個整體的「場」的概念。

  • 物介質

    物介質

    物介質

    攝影的物體系隨著科技進化而改變。其體系分類從傳統銀鹽攝影與數位攝影再細分為黑白與彩色底片,黑白與彩色相紙,再加上黑白與彩色暗房的相洗技巧與藥水,交叉組合變化多端。進入數位攝影時代也依然可以因為螢幕呈現、網路傳輸、軟體應用、印表輸出等而產生各式稀奇古怪的視覺作品。攝影剛發明時就有實物投影的「光畫」(Photogram)。我們仔細思考廣義的攝影的原理,會發現影像是靠「成像物」與「成像源」合作而完成。例如底片或相紙是「成像物」,而實物或光是「成像源」,它是被表現出來的源頭。一個會感受光線的「成像物」接受「成像源」的訊號而形成影像。而這個概念已經將我們這個「物介質」的抽象攝影概念推進到最極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