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開卷:日治時期寫真帖中的臺灣
日本治臺50年期間(1895-1945),治理、開發臺灣的過程,經由攝影術的影像紀錄,集存為一冊冊的寫真帖。「寫真帖」是一種以實體照片黏製或印刷製成的相簿,部分影像附加有簡單的說明或背景資料。內容多元的各類日治時期寫真帖,在日、臺統治從屬的政治現實牽動下,不管拍攝、出版者是官方機構或民間組織,皆不可避免地反映著統治者的殖民論述與展示意圖,呈現出特別挑選、布置下的「官方觀點」,成為當時殖民政績的宣導工具。但從文化資產的角度而言,寫真帖所收錄的豐富照片,同時也為臺灣的歷史、文化、經濟與社會發展留下了珍貴的影像檔案,紀錄與見證了臺灣曾經走過的歲月歷程。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目前共計典藏了72冊的日治時期寫真帖,自2020年開始與大學院校、研究機構及文史工作者合作,針對部分寫真帖中的照片進行考據、研究與影像內容的分析與詮釋,並陸續轉化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官方網站上的線上開放資源,與大眾分享。
本次推出的「典藏開卷:日治時期寫真帖中的臺灣」展覽,立基於鍾淑敏、沈佳姍、鄭麗玲、徐佑驊、陳文松及其團隊等專家學者的考據、研究、及詮釋撰述成果,從6部(計9冊)寫真帖中精選超過350幀影像,提供觀眾進入影像細節、照片歷史典故的開卷體驗中。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本展以寫真帖中的人、事、時、地為經,照片的分類內容為緯,以有圖、有文、有介紹的方式,讓大家能透過影像,描摹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情境及生活樣貌,了解這片土地當時的自然風光、風俗文化、豐富物產,以及在殖民統治下的城市基礎建設、衛生防疫實況、農業水利設施、產業開發、港口及交通建設的多元梗概。
寫真帖介紹:
《行啟紀念寫真帖》—帝國殖民成果巡禮
《行啟紀念寫真帖》分為(一)、(二)兩冊,共集結了386幀照片,紀錄了日本當時的皇太子裕仁親王於1923年(大正12年)4月16日至27日期間,在殖民地臺灣為期12天的視察行程。裕仁當時搭乘御用軍艦「金剛」出海至臺灣,並以臺灣總督府特造的臺鐵「御召列車」為長程陸路交通工具,行程由北部的基隆起始,一路從臺北、新竹、臺中、臺南至高雄、屏東地區,且跨海至澎湖後,再回轉政經中心臺北。此行目的,旨在巡視殖民建設成果、宣揚帝國權力教化,日本稱之為「臺灣行啟」。
促成此次行啟的是時任第八任臺灣總督的田健治郎;當時駐臺日籍官員為迎接東宮皇太子的到來,不僅仔細布防、嚴陣以待,更窮盡龐大的人力、物力規劃安排。在中央、地方及民間的全體總動員之下,此「臺灣行啟」成為百年前轟動全臺的大事。日本殖民政府為了強化宣傳臺灣治理政績的目的,在裕仁抵訪各處時,皆安排攝影師隨團拍攝,以影像詳細紀錄這段過程,呈現臺灣在日本治理下的各種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建設成果。「臺灣行啟」以不同照片製作與印刷流通方式,留下眾多版本的寫真帖;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典藏的《行啟紀念寫真帖》,為研究彼時日本在臺的殖民地政經關係以及裕仁皇太子巡訪臺灣過程的重要影像史料之一。
《行啟紀念寫真帖》顯示的行程中,除了政、軍單位及正式儀典外,也安排裕仁參訪臺灣重要的樟腦、蔗糖產業製造過程,並觀賞具在地風土內涵的划龍舟活動、傳統養鴨景像等,亦包含宣揚日本文化傳統的神社參拜及相撲表演等;寫真帖中也出現許多皇太子所到之處萬人空巷、民眾爭相目睹的景況照片。這些歷史紀錄透過一張張影像,召喚著百年前的歷史現實及時光記憶。
(302展覽室)
《大正八年台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日治時期的霍亂防疫實況
1919年,虎列拉(霍亂)在臺灣爆發大流行;《大正八年台北廳下虎列拉流行概況》寫真帖,即是由當年處於防疫中心的臺灣總督府臺北廳將防疫期間的照片集結成冊,是目前關於日本時代衛生防疫行政難得一見的實況攝影紀錄。
世界性霍亂在1919年大流行,當中國沿海出現霍亂案例且日漸增多時,日本殖民政府即有警戒。然而,同年7月,霍亂忽然在澎湖、基隆、臺南廳鳳山各港口發生一例,接著以臺北和臺南為兩大核心,從海陸路向外擴散。在北臺灣部分,當時有數百名的檢疫委員(指衛生人員)投入,從臺北、再到基隆、汐止、松山、士林等各區域東奔西走,致力於救治防遏霍亂。但彼時的霍亂疫情是歷年未見的慘重,僅從8月中旬起到9月上旬約一個月時間,病亡者包含了來自日本內地的62名、臺灣本島人1,296名之多。面對霍亂疫情,臺北廳當時設置了345所交通遮斷處、32所隔離病舍、21所健康者收容所;北臺灣另有8廳動員了大量人力來協助臺北廳防疫。
此寫真帖呈現出日治時期霍亂防疫的執行狀況,包含海港檢疫、檢體檢疫、政府公告、衛生宣導、環境清潔、疫苗注射,以及隔離、消毒、封鎖、收容、安置等防疫實況,同時也有被隔離者苦悶的景象及遺體埋葬等場景,實際情況恐怕是照片亦無法再現的慘烈,也提醒著剛經歷過新冠肺炎疫情的當代人,一個歷史迴返的借鏡與對照。
(301展覽室)
《臺灣寫真通信》—南國勝景指南
「寫真通信」為日本報刊媒體中,以攝影照片為主體的圖文訊息報導。《臺灣寫真通信》即是以新聞報導的模式與脈絡所製作的一本寫真帖,共收錄了120幀照片,內容為臺灣北、中、南、東部,以及離島澎湖等地的風景名勝、著名的建築、產業設施、特殊的動植物、地理樣貌或人文風俗等,每幀照片皆隨附文字圖說(題名、地點、內容描述),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傳遞關於臺灣的種種訊息。
本寫真帖中有著大量關於臺灣風景名勝、特色物產、風俗文化的報導,包括臺灣從荷治時期以來遺留下來的古蹟、清代漢移民傳承而來的民間信仰活動、原住民傳統聚落介紹,也有日治時期所營造的近代化市街與公園樣貌照片、傳達統治力量的建築地標、殖產興業的農林漁鹽等產業開發,以及1927年經媒體發起、由民眾票選、專家及官員決選而出的「臺灣八景、十二勝、二別格」等。特別的是,每張照片皆可獨立成篇,多幅文字圖說中,有的標榜該地風光明媚、適合遊賞,有的則細述該地點需要留意的交通方式、費用,部分甚至在文末出現「如此美景不容錯過」、「無論如何必須一遊」等類似推介旅遊觀光的宣傳標語。
《臺灣寫真通信》的內容包羅萬象但編排邏輯鬆散,可以推測此寫真帖的圖文是在新聞報導的結構下陸續編輯。對比其他1930年代的寫真帖,不乏有圖文幾乎一模一樣的內容或主題相同的圖像,可以推測此帖應為1930年代左右出版。此外,亦顯示了這些不斷出現的臺灣「風景」,在日治後期正透過不同管道的媒體被一再的形塑、強化其「代表性」,使此類影像在有意無意間被賦予了向日本國民廣宣殖民地臺灣的樣貌以及施政成效的報導功能與意義。
(303展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