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認同即現實

認同即現實

立陶宛攝影在 1960年代逐漸成形,此時官方所創造的蘇聯生活樂觀圖景與荒謬得可笑的社會現實之間存在矛盾差異。藝術在建立國家形象和意識形態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並非所有攝影作品都能通過政府的審查,攝影家只能無聲地掙扎,發表部分的創作,而得將其餘作品小心藏起。



 



和紀實攝影傳統之深切關係,決定了當時立陶宛攝影的本質。人文攝影的準則和社會寫實主義在根本上並不互相抵觸。因此,這個走向汲取了在地特色,在各個藝術家的作品中詮釋了當地意識形態環境的影響,從而深耕發展,成為立陶宛攝影的基石。



 


觀者很容易對這些作品中的人物產生共鳴——他們不完美,生活未臻理想,但有著獨一無二的個性。這一時期的攝影作品包含了兩種現實:人類作為社會的一員(儘管是被迫的),以及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由成千上萬個獨特部件所構成的自我。